0 绪论
1 空间几何模型的建立
1.1 模型转换过程及注意事项
1.2
SAP2000可以导入到Perform-3D的信息
2 混凝土和钢材的本构关系
2.1 结构和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2.2 非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3 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4 钢筋、钢材的本构关系
3 整体模型的构成
3.1 单元类型的选取
3.1.1 纤维单元模型
3.1.2 集中塑性铰(Plastic Hinge)模型
3.1.3 弦转角(ChorcI Rotation)模型
3.2 混凝土梁单元模型的组成及前处理操作
3.2.1 连粱模型
3.2.2 框架梁模型
3.2.3 梁构件的变形限值
3.2.4 Perform-3D数据文件的解读简介
3.2.5 Perform-3D中的非线性梁的定义
3.3 混凝土柱单元模型的组成及前处理操作
3.3.1 框架柱模型
3.3.2 柱构件的变形限值
3.3.3 Perform-3D中的纤维柱的定义
3.4 混凝土墙单元模型的组成及前处理操作
3.4.1 剪力墙模型
3.4.2 混凝土墙的变形限值
3.4.3 Perform-3D中的纤维墙的定义
3.5 钢构件单元模型的组成及前处理操作
3.5.1 钢构件模型
3.5.2 FEMA钢梁组件的变形限值
3.5.3 FEMA钢柱组件的变形限值
3.5.4 弹塑性斜撑的变形限值
3.5.5 Perform-3D中的FEMA钢构件及Inelastic bar-的定义
3.6 弹性板壳单元
3.7 其他
3.8 将非线性属性赋值给空间几何模型
3.9 位移和变形定义(高层结构定义水平位移、大跨结构定义竖向位移)
3.10 剖切面定义
3.11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3.12 极限状态(Limit States)定义
4 计算
4.1 地震作用与地震波的选取
4.2 荷载工况和施加
4.3 定义极限状态分组
4.4 阻尼
4.5 计算
5 后处理数据提取
5.1 模态周期提取
5.2 层问位移角
5.3 楼层位移
5.4 楼层剪力
5.5 基底剪力时程曲线
5.6 顶点时程位移
5.7 构件的抗震性能评估
5.8 结构总体的能量平衡分析
5.9 关键构件弹塑性抗震承载力验算
6 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前后处理实例详解
6.1 工程概况
6.2 建立基本模型
6.2.1 YJK模型导入ETABS
6.2.2 ETABS模型导入SAP2000
6.2.3 SAP2000模型导入Perform-3D
6.3 材料的导入及梁墙柱的整理、导人、赋值
6.3.1 材料的导入
6.3.2 剪力墙施工图的整理和导入
6.3.3 粱施工图的整理和导入
6.3.4 柱施工图的整理和导入
6.3.5 将非线性属性赋值给空间几何模型
6.4 设定底部加强区转角监测Element Group
6.5 定义位移角及变形
6.6 定义结构的剖切面
6.7 极限状态(Limit States)定义
6.8 运行分析
6.8.1 地震作用与地震波的选取
6.8.2 定义荷栽工况
6.8.3 定义极限状态分组
6.8.4 定义分析系列
6.9 后处理数据提取
6.9.1 模态周期提取,并与弹性分析模型比较
6.9.2 楼层位移角x向和y向的最大值最小值
6.9.3 楼层位移
6.9.4 楼层剪力
6.9.5 基底剪力时程曲线
6.9.6 顶点时程位移
6.9.7 绘制整体指标曲线
6.9.8 构件的抗震性能评估
6.9.9 结构总体的能量平衡分析
6.9.10 组合与包络
附录 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实例 施工图
参考文献